武漢港分布圖
[《長江日報》2008-6-30 第8版(記者徐前山 馮欣楠 通訊員周莉)] 武漢要建億噸級的新港,有50年港口發展史的武漢港務集團表示積極跟進——昨日,武漢港務集團董事長何躍明稱,“十一五”期間,將投資15億元以上,相當于此前數十年建設投資總和,再造一個“現規模的武漢港”。
2005年6月18日,武漢港口集團與上海國際港務(集團)、上港集箱合資,成立武漢港務集團有限公司,中國第一港與中部第一大港“攜手”,共建華中樞紐港。
統計顯示,武鋼每年在武漢港礦石進口和鋼材出港1000多萬噸,武石化原油進港223萬多噸。集團為神龍汽車提供了全方位物流服務,外貿集裝箱中轉主要為東湖、沌口和東西湖幾個開發區服務。
武漢港的建設——
呼應一個中心:武漢航運中心。
確立三主地位:在武漢港口企業群中的主骨架地位,鞏固在長江航運中的主樞紐港地位,拓展在華中物流中的主通道地位。
建設“六大港區”:形成以集裝箱、大宗散貨裝卸中轉為主的漢陽港區,以水陸聯運、旅游客運為主的漢口港區,以鋼鐵件雜貨為主的青山港區,以汽車滾裝為主兼顧件雜貨運輸服務的沌口港區,以集裝箱、綜合物流服務為主的陽邏港區,以化工、危險品裝卸為主的左嶺港區,武漢港正在實施其建設目標。
做強“五大產業”:集裝箱裝卸、散雜貨裝卸、港口物流、旅游客運、房地產置業。
目前,楊泗港集裝箱年運輸50萬標準箱改擴建工程、楊泗港物流公司建設、沌口商品汽車滾裝碼頭等項目工程均已完成,成功實現了與荊州港的合資,邁出整合湖北省內港口資源的一步。
武漢港七大項目陸續啟動
[《長江日報》2008-6-30 第8版(記者馮欣楠 徐前山 實習生陳晴 魏瑩娜)] 長江水運重返“黃金期”,武漢港務集團提前布局,近日獲悉,集團7個項目正快速啟動。
這些項目分別是:興建武漢航運中心大廈,擴建左嶺危險品碼頭,新建金口重件多用碼頭,與武鋼合資改擴建外貿碼頭,建設陽邏二期集裝箱碼頭,沌口滾裝碼頭雙回路,港轄區的錨地建設。
航運中心大廈,作為長江沿線港口信息交流平臺,同時有意向為船運企業提供“一站式”報關等服務,吸引船運貨物量。
建設陽邏二期集裝箱碼頭,形成陽邏100萬箱的能力,加上楊泗港的50萬箱,可以滿足武漢五年左右的集裝箱發展的需求。
左嶺危險品碼頭,彌補武漢危險品水運運力不足缺口。目前,武漢原有的?;愤\量飽和。擴建這個碼頭,將新建3000噸級、100萬噸/年能力化學品泊位1個,提升?;愤\輸能力。
金口重件碼頭,瞄準阿爾斯通武漢工廠生產的400噸級以上大件運輸,阿爾斯通武漢工廠距離金口碼頭不過42公里。眼下,武漢100噸以上重件沒有正規的碼頭能夠接卸。新建500噸重件碼頭可以填補這一空白。
這些項目的建設,可以滿足武漢乃至湖北近期經濟發展需要。
武漢航運的直接腹地在省內,間接腹地可擴大到周邊的湖南、河南、陜西、山西、四川、重慶等省市。隨著中部崛起戰略實施,水運物流保持高速增長。根據預測,未來2010年和2020年,武漢港口貨物總吞吐量為1.1億噸和1.66億噸,對GDP的貢獻為121億元和183億元。
武漢港口專家何躍明建議:新港建設與現有港區協調發展
集裝箱公司岸橋作業
[《長江日報》2008-6-30 第8版(記者馮欣楠 徐前山)] 作為武漢港口專家,武漢港務集團負責人何躍明認為:建設武漢新港,順應了“黃金水道”開發大勢,創造了內河航運業發展千載難逢的機遇。昨日,他提出四點建議。
一是“武漢新港”應該與武漢現有港區彼此照應,協調發展。經過多年發展,武漢港具備成熟產業基礎,2007年吞吐量已達5000多噸,眼下多個項目正在建設或擴產,是建設“武漢新港”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兩者協調共進,才能加快武漢水運產業的發展速度。
二是新港建設需要政府主導、企業主體、項目支撐、市場運作。
三是立體交通組織。水運到港后還要水水聯運或者水鐵聯運、水陸聯運。武漢新港區域內如何規劃公路、鐵路、配套,最低成本實現“聯通”,吸引更多物資來漢中轉。
四是相關政策配套到位。建設港口是公用事業,需要政府提供土地、財政、金融、城市配套等系統扶持,比如通過補貼引進社會投資者,多渠道籌集港口建設資金;比如制定優惠政策,吸引船公司在漢增開航線,增加班次,提高“武漢新港”貨物中轉和集散能力。
中港物流公司員工進行堆高作業
沌口碼頭滾裝運輸作業
港區新貌
武漢港沿革
[《長江日報》2008-6-30 第8版(馮欣楠 整理)] 武漢港埠約起源于先秦時期。春秋戰國時,楚國為進攻長江下游的吳國,以漢水入江處為水軍基地,曾在此集結水師軍船。
唐宋時代,武漢已成為當時全國內河最大的航運中心。隋朝以前,華中地區糧食給養北運,多半經楊夏水道這條于西晉時開鑿的人工運河,由江陵入楊水(漢江支流)到達今沙洋一帶入漢江,然后逆漢江經襄陽至洛陽、開封、長安等地。
明弘治、正德以后,武昌、漢陽的航運貿易漸向漢口轉移。正德元年(1506年),漢口與長沙同為湖廣漕糧交兌口岸。嘉靖四年(1525年),漢口已有居民上千戶,江河沿岸商船匯集,泊船常在千艘以上。
入清后,漢口趨向繁榮,漢口成為武漢港埠中心。
第二次鴉片戰爭后,漢口被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。1861年10月清政府在漢口設置海關命名為“江漢關”,1862年1月1日正式開關,漢口港直接對外貿易自此開始。
辛亥革命以后,外埠民營航業相繼來漢經營航運。至抗日戰爭前夕,在漢航業機構有150余家,先后開辟了客貨航線40多條,遠洋航線5條,市內輪渡航線9條,馬滄湖航線5條。
港埠泊船數量在民國初年每年約1萬余艘;1928年—1937年,每年約1—1.4萬艘。外洋海輪每年在200—800艘之間。1928年漢口港進出船舶總數為14260艘,總噸位887萬噸,在全國港口中居第三位,僅次于九龍和上海,為民國時期漢口港進出船舶最多的一年。
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,8月中旬為抵御日軍進犯,停泊武漢港的中國船只駛往長江上游,本埠航業陷于停頓。
1938年10月日軍侵占武漢,江漢關停止征稅,港口輪船碼頭被日軍辟作軍用。
抗日戰爭勝利后,1945年9月26日,江漢關恢復工作。武漢解放后,人民政府對中外航業機構在漢的港埠設施收歸國有,1952年成立武漢港。
經過50多年發展,武漢港成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,華中地區的主樞紐港,至上海長江干線常年可通航5000噸級船舶,三條主要鐵路干線(京廣線、武大線、漢丹線)與港區鐵路專用線連接,公路疏運及空運航線四通八達,構成鐵、水、公、空立體交叉的運輸網,是華中內貿物資運輸、外貿轉口的集散中心,是我國最大的內河港口之一。